2015-08-04 2075次浏览
永不磨灭
——记浙江大学一带一路绿色万里行洛阳小队探访刘井薛氏石刻
7月31日上午,洛阳小分队的成员们接连拜访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刘井薛氏石刻第十五代传人薛永山老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石刻的应用价值逐渐降低,它正在变成纯粹审美艺术领域的标本,曾经竞相涌流的活力源泉逐渐枯竭,曾经百花齐放的福地正在变成寂静的陵园。这是无法逆转的趋势,这是难以避免的悲歌。
刘井薛氏石刻的第十五代传人薛永山个子不高,精瘦而结实,走起路来微微有些跛,可能是半个月前突发脑血栓的后遗症,但是却总是很倔强地强调着不需要帮助。跟着老人踏过四处堆放的原石,石碑等杂物,终于走进了他的工作室,凌乱而破旧的地面,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扇,热浪透过残破的窗子,在每一个角落肆意,然而,就是在这里,却有一股墨汁特有的清香。
已经八十岁的老人已经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去雕刻一块石碑,但是他还坚持拓片。这是一门精细的活计,将润湿的宣纸贴合在石碑上之后,永山老人就开始用小毛刷敲垂使其紧贴平面,一笔又一笔,有条不紊,节奏独特,似慢实快,最后再用扑子蘸了适量墨汁轻轻拍打着,将石碑碑文近乎完美地复刻在了宣纸上。一套工艺下来,老人已经出了一身汗,近乎羞涩地对着我们笑了笑,“每天都拓的,大概6~7张吧,不练不行,容易手生。”永山老人还保存着乾隆年间的拓片,而原碑已经残损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根据拓片刻出石碑的复制品,让那些遗失的绝代风华重返人间。
工作之外的永山老人非常温和,甚至就像我们自己的爷爷,一直关心着我们能不能从偏远的刘井村回到市区,不停地叫我们吃西瓜,努力地想要听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老人有轻微的耳背),甚至在离开的时候再三问我们是不是想要什么。要知道永山老人这几年已经几乎封刀,只留下了部分得意之作,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即使是练习的拓片也是非常珍贵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刘井薛氏石刻,这曾经是一份需求量很大的传统技艺,但是在丧葬习俗,建筑风格完全改变的今天,石刻更多的已经是审美需要的标本。使用价值接近消失,商业价值尚未开发,需要常年经验积累的石刻现在却连艺人的温饱都无法保证,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机器正在挤压艺人的生存空间,石刻的传承步履维艰,也因此老人的子女会石刻却再不愿从事石刻。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薛永山的存在才更为珍贵,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中的主角,失败是一种宿命,然而永不放弃搏斗着的才是人类的脊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曾经说起过,石刻对于人的健康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且不说石刻碎屑对于呼吸道的刺激和在肺里的沉积,长时间聚精会神的工作对于人的精神和体力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即使如此,已经八十岁的薛永山依然坚持着,即使他知道面临的可能是后继无人的境遇,是家徒四壁的尴尬,他不会放弃。曾经无比辉煌燃烧过的火焰最后灿烂着,悲壮的光影变幻出最华丽的图景。
我们能做的真的非常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申请保护经费,如果能够获得批准,将会有一笔资金,诸葛镇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联合制定使用方案,尽量为老人的事业提供支持。但是这笔钱却不能用来改善他的生活,刘井村即将拆迁,老人的新房子不知道还能不能放下他心爱的工作台。如果有喜爱老人作品的,希望你们也能够去刘井村看看,看看碑,看看他,如果可以的话,购买一些他精心制作的拓片,即使这是无法避免的衰落,我们的关注与支持,也能让它存在的久一些,更久一些。
感谢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诸葛镇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的帮助。
文:陈爽 排版:贺雪菲
2015.7.31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化动态 艺术活动展演 公益辅导培训 民间艺术 公共文化 总分馆互动平台 在线留言